
克昂姆将和您一起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,行业动态
一家便利店收到距离最近的外卖订单来自哪里?24客便利店北京路店有个记录:5米。
隔壁酒店客人下单的一次性四件套。接单、打包、派送,几分钟搞定。
如今,这种“足不出户、半小时内收货”的购物体验,正是当下消费市场最鲜活的风景——即时零售。
在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这一黄金地带,24客北京路店120平方米的店面,凭借2000余种商品,承接着巨大流量带来的兴奋。
“您有新的外卖订单,请及时处理……”每天早上7点,北京路店的订单提示音接连响起。门店外,两三个外卖骑手疾驰而来,跑进店,越过拿着三明治、饭团大排长队的顾客们,通过取餐号取餐。
“最忙的时候,几个外卖骑手盯着我打包,心慌得很。”为了不让这样的情况再发生,李凤琴只有不断加快自己的打包速度。
这是店铺客流量最大的时段之一,两大锅鲜糯黄玉米、白水鸡蛋不到15分钟便售罄。便利店变身“早餐店”,生意蒸蒸日上。
身形瘦小的店长李凤琴,戴着24客鸭舌帽和一次性口罩,打包、收银有条不紊。“人潮亦是‘钱潮’,肯定得争分夺秒。”
这股潮头来得迅猛。2021年12月,全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达8.42亿,一年新增5968万,每个人的指尖都藏着“马上要”的需求。贵州人敏锐地抓住了信号,贵州24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火速成立电商部,把300多家门店搬上三大电商平台。
“第一年线上就卖了1000万左右。”即时零售板块负责人胡磊说的数字背后,是“李凤琴”们每天盯着手机的日子。
只要得闲,刘凤琴便会在各个货柜前清点商品、在系统上订货,以此确保最优品质的商品上架销售。
最初的难题像块绊脚石。店里只剩2瓶水,线上线下同时下单,线上却还显示“有货”,客人收不到货,差评跟着就来。平台推荐权重一掉,顾客越来越难刷到店铺。李凤琴只能手动刷新库存,不够就下架,一天下来手机烫得能焐手,“那会儿真怕这线上生意做不下去。”
但贵州人从不怕解决问题。技术团队扎进数据里,分析每个月、每个时段的消费规律,给线上库存设置智能补货上下限——卖得快的鲜食低于阈值就自动提醒补货,滞销品超量就暂停补货。
系统一跑起来,李凤琴的手机凉了。配合着美团30分钟送达的运力,那些稍纵即逝的需求稳稳落进了店里,“现在每天能卖2000单左右。”
每天早上7点一到店,外卖订单提示音就响个不停。李凤琴笑着说,“听着声音都开心,店铺有人气才好。”
人潮涌来,竞争也跟着扎堆。2024年,贵阳城市便利店增长率达4.9%,在全国40个抽样城市里排第一。
相似的商品、渠道、服务,很快把市场切成了小块。可李凤琴没空想这些,今年4月从社区店调到北京路店后,新产品正一个个冒出来。
第一个是24客自营鲜食。饭团、三明治、便当上架时,李凤琴还有点忐忑,没想到老顾客拿起就放购物筐,“你们家的,信得过。”这份信赖省了大把营销费。
工作日3.9元的三角饭团、7.5元的三明治最抢手,每天从总部订近200份,凌晨配送车刚到,值夜班的店员就赶紧上架,等天亮的顾客来抢。
店内特制的加长风幕柜内,装满了各种24客自制鲜食、精酿、矿泉水,进一步丰富顾客的消费选择。
随后的各种新产品,更是各有各的范儿。
8月,随着气温升高,冰杯成了顾客新宠。北京路店随即上线“冰杯+白酒+饮料”的调酒微醺优惠套餐。半个小时“微醺”到家,即时满足消费者“突然想喝一杯”的冲动。
“卖冰杯倒不难,普通冰杯日销200杯左右。”李凤琴说,“调酒套餐晚上卖得更好。客人打电话来让我推荐,我一般都推荐‘日落大道’‘自由古巴’等特调。”
别看她调酒说得头头是道,其实都是8月现学的。初任“调酒大师”的李凤琴面露羞涩,“想卖东西给年轻人,就得跟上他们的步伐。”
为了丰富便利店的产品供给,24客北京路店还与咖啡品牌合作,为消费者带来咖啡饮品。因此,李凤琴和同事们都成了“咖啡师”。
跟上消费者,才能掌握撬动消费的钥匙。2024年,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《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》,提出支持到店与到家协同发展,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。据贵阳市商务局统计,截至2024年底,贵阳贵安便利店门店数超1600家,日均服务人次50万以上。
从送餐食到“送万物”,从紧急需求到即兴消费……当一个个看似琐碎的需求被即时满足,“便利店”才得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找到立足之地。
暴雨过后的街道泛着水光,倒映着穿梭如织的电动车流。24客便利店的招牌在晨雾中愈发清晰,像一柄刺破传统商业模式的利剑,更像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脉搏灯。
后零售时代,已经到来。
策划/范朝权 尹长东 刘斌
文字/莫欣欣
图片/郑星
视频/ 实习生 蔡道远
编辑 何涛
二审 杨韬
三审 刘丹